地藏菩薩本願經

地藏菩萨本愿经教我们在痛苦与挑战中如何保持心灵宁静,获得力量。你是否也在寻找内心平和的智慧?

寥寥十四字,已將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宏闊而深邃的精神氣魄點亮。若你願意靜心翻開這部唐代于闐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出的經典,你會發現,它既是一首壯闊的慈悲長詠,也是一部直指人心的倫理啟示錄。


基本資訊與緣起

  • 書名: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
  • 譯者:唐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
  • 體裁 / 類別:大乘佛教經典(修行與倫理教誡)
  • 成書年代:7 世紀中葉(武則天朝譯場)
  • 核心主題:慈悲願力、孝道因果、惡趣救拔、心念轉化

故事概覽(不透劇情)

經文共十三品,採對話與譬喻交錯的敘事。首品描繪佛陀升忉利天宮為母說法的宏大場景,各方佛菩薩、天龍八部齊集,為地藏菩薩的度生誓願作見證。隨後章節循序展開:

  1. 〈忉利天宮神通品〉—佛陀讚歎地藏昔日大願。
  2. **〈觀眾生業緣品〉**至 〈地獄名號品〉—以鋪陳眾生惡業與地獄苦相,強化因果法則。
  3. **〈如來讚歎品〉**與 〈利益存亡品〉—說明稱名、布施、誦經的功德。
  4. **〈囑累人天品〉**收尾,由佛陀正式將末世眾生託付於地藏,凸顯其「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」之無盡悲願。地藏菩薩本願經 Book

整體結構環環相扣:先以宏願立軸,再以地獄眾生苦境作對比,最後回到度脫與囑累,呈現出「願—苦—救—囑」的迴圈。

深度評析

1. 文體與節奏

實叉難陀以嚴謹的七言古漢語譯出,句式整飭、韻律分明,尤以反覆迭句增強記憶與誦讀功能。例如「或彩畫形像,或土石膠漆……一瞻一禮者」的遞進排比,讀來如洪鐘擊心。此種儀式感既方便口傳,也在潛移默化中植入倫理教化。

2. 角色與形象

地藏菩薩並非靜穆的偶像,而是千手千眼般的救度化身:時而化作鬼王、天帝,時而示現山川土地,只為「隨緣度脫」。與他對話的角色從文殊、普賢到鬼王主命,光譜極廣;這種跨維度的群像劇,拉近了凡俗讀者與神聖敘事的距離。

3. 主題與思想

  • 慈悲與孝道的交織:經中婆羅門女救母、佛陀為摩耶夫人說法,將「拔苦救親」與「普度眾生」結為一體,體現「小孝推及大悲」的倫理擴張。
  • 因果與責任:長列地獄名目,非為恐嚇,而是以具體畫面強化「因果自負」的自律觀。
  • 願力與可塑性:佛陀屢稱眾生「志性無定」,意在指出一念轉換的可能;經文反覆強調「一瞻一禮」「一名一偈」亦能改命,將修行門檻降至「從心起」。

4. 優劣與定位

  • 亮點:圖像化的地獄描寫與功德對照,使經義易於落實日常(布施、誦經、孝親)。此外,地藏「永不成佛」的無我悲願,為大乘精神立下極端標杆。
  • 挑戰:重複與長篇功德對照在現代閱讀節奏下或顯冗贅;部分因果敘述(如「女轉男身」「宿世帝王」)反映古代價值觀,需讀者批判吸收。然若視其為時代文本,可反思信仰如何回應人們的安全感需求。

結語與推薦

若你尋求一部既能自省又能慈悲觀照的經典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值得細讀;若你只是好奇地獄想像、東亞孝道源流,亦能於其中找到豐富文化符碼。它或許語言古雅,篇幅重複,卻藉此累進出一條「由懼轉慈」的心靈路徑。

我們可否像地藏一樣,在別人尚在黑暗時,先點一盞心燈?

從今天起,何不一念稱名,在日常小善中練習那份願力?

Previous Article

佛教智慧应对职场挑战:在专业生活中寻找平衡与宁静

Write a Comment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